办事统计数据:2023年2月行政审批办件量77件
我叫李杨,是资阳水文中心的一名水文工作者。过去的十几年,我的“战场”是奔腾的江河,我的“伙伴”是精密的水文仪器、枯燥的数据。雨量、水位、流量……这些冰冷的数字,构筑了我理解世界的标尺,维系着江河安澜的脉搏。然而,去年夏天,我的“标尺”被重新定义了——我被省委组织部选派为驻村干部,走进了大山深处那个名叫“文高村”的村庄,担任驻村第一书记。
从水文站到田埂边:尺度的转换
初到文高村,扑面而来的是泥土的气息和鸡犬相闻的烟火气。这与水文站里只有水流声和仪器滴答声的环境截然不同。我的专业本能让我立刻关注村里的水:村头那条蜿蜒的河流是枯水期还是丰水期?村民们喝的是山泉水还是井水?雨季时,低洼处的几户人家会不会受淹?这些曾经在宏观流域图上关注的点,如今变成了眼前活生生的现实,关联着李大爷家的菜园、王婶家的水缸。
第一次参加村民大会,我试图用专业术语解释水文监测的重要性,台下却是一片茫然。我意识到,我的“标尺”需要接地气。于是,我收起“流量”“径流模数”这些词,学着用村民们听得懂的话:“就是看看咱们这条河,水多的时候会不会淹了庄稼地,水少的时候够不够大家用,水干净不干净,能不能放心喝。”
水文知识成了“及时雨”
驻村工作千头万绪,而我独特的水文专业背景,竟在关键时刻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。
抗旱保苗的“参谋”。今年夏天文高村遭遇罕见干旱,看着田里蔫了的秧苗和土里的玉米苗,村里的老人们愁眉不展。我立即调取了附近区域的历史水文资料和气象预报,结合实地查看土壤墒情和小溪流量,分析出未来两周仍无有效降雨,且地下水位下降明显。这个专业判断,促使村里果断放弃“等雨”的侥幸,提前协调抽水设备和寻找备用水源,集中力量保住了核心田块,最大程度减少了损失。同时,我们带领村“两委”一起去县水务局汇报村干旱情况,申请整治我村堰塘水库资金。那一刻,我手中的水位数据,第一次如此直接地关联着粮食的收成和村民的笑容。
饮水安全的“守护者”。文高村大部分散户的饮用水源是山泉水,从未进行水质相关检测,水质缺乏保障。我利用专业设备取得水样,送往南充水质检测中心进行专业水质检测,保障了全村百姓饮水安全。同时,我也向村民普及简单的饮用水安全知识,比如雨季水源浑浊时的沉淀过滤方法。看着清澈的自来水终于通到老乡家里,那份甘甜,比我喝过的任何水都更沁人心脾。
驻村工作,丈量的是“人心”
水文数据是客观的,但村民的诉求是鲜活的、带着温度的。走访脱贫户,我不仅要看收入数字达标与否,更要看他家生病的老人医药费是否有着落,孩子上学有没有困难。调解邻里纠纷,不能只看谁占了几寸地,更要理解背后的积怨和面子。这些,是任何仪器都测不出的“参数”。我经常带着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坐在村民家的板凳上,喝着粗茶,听着他们唠家长里短、发发牢骚,这样才能真正听懂他们的心声,理解他们的期盼和担忧。帮五保户打扫卫生,和老乡一起打红苕粉,这些看似与水文无关的“琐事”,却是我赢得信任、打开工作局面的“密钥”。
今年申请150万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时,我和村“两委”编制申请材料,多次去县相关部门汇报情况,通过不懈努力,终于获得了认可。
参与村庄发展规划时,我的水文专业视角提供了独特的价值。产业发展要用水,生态保护要治水,人居环境要亲水。我结合村庄的水资源禀赋(水量、水质、时空分布)、防洪排涝需求、生态需水等,为村里发展生态种植、小型庭院经济、乡村旅游等项目提供了水资源承载力的专业意见,避免盲目上马导致的水资源短缺或水环境破坏,让发展更可持续。
江河在心,泥土在脚
驻村的日子,风吹日晒,皮肤黑了,脚上沾满了田间的泥土,电瓶车也换了新胎。但当我站在村头的小桥上,看着那条熟悉又陌生的小溪,感受已截然不同。它不再仅仅是水文站报表上的一个代码、一条流量过程线。它是孩子们嬉戏的乐园,是妇女们浣衣的场所,是农田灌溉的血脉,是村庄灵动的风景。我测量它的水位,更感知着它滋养生命的律动。
作为一名水文工作者驻村,我带来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,更是一种对“水”的敬畏与责任。而驻村经历回馈我的,是对国情的深刻认知,是对基层治理复杂性的理解,是对农民兄弟淳朴情感的珍视,是将宏大国家政策与微观民生需求连接起来的宝贵能力。这双重身份的历练,让我心中的“标尺”更加立体:一头连着江河湖海的脉搏,一头系着田间地头的冷暖。
因为,水文的根,深扎在广袤的大地;而人心的尺度,才是我们丈量价值的终极标尺。